8月24日清晨,柔佛昔加末与居銮接连发生两次地震后,数日过去,外界对实际情况依旧所知有限。气象局总监莫哈末希山的简短通报,只交代了震央坐标与震级,看似“例行公事”,未能回应公众对震情的真实关切。
两次地震数据
第一震发生在 清晨6时13分,规模 4.1级,震央位于昔加末以西5公里(北纬2.5°、东经102.8°),震源深度10公里。
三小时后,上午9时再度记录到 2.8级 地震,震央在居銮西北28公里(北纬2.2°、东经103.1°),震源同样10公里。
疑问重重的应对
气象局称第一时间启动监测机制,但在数小时后却未能及时侦测到居銮的地震。民防局的动作同样令人质疑:据报,他们在早上7时20分获讯,随即派出 4人和一辆卡车,在昔县巡查“策略地点”,并于9时55分完成任务。要覆盖 2807平方公里 的县区,区区四人巡逻,成效可想而知。
更关键的三大疑问仍未获解答:
- 震央区域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
- 地震波及范围与影响是否有人评估?
- 民防局是否曾调派直升机巡查?国家遥感中心是否启用卫星影像监测?
这些问题至今都没有明确答案,反映出相关部门缺乏经验与准备,标准作业流程(SOP)仍显不足。
历史与隐忧
地震提醒我们,大地并非永远安静。历史档案显示,1922年1月31日与2月7日,柔佛曾两度发生 5级地震。两次事件仅隔一周,是否为同一构造活动的延续?若以此为鉴,8月24日的双震是否意味着仍有余震风险?当局是否应在一周内提高警戒?
讽刺的“安慰”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只回应称“未接获电讯中断投诉”。试问,若通讯已毁,灾民又如何拨电求援?这番言论,正折射出政府高层对危机的认知差距。至于昔加末的国州议员在灾后未见踪影,也已不再令人意外。
这场双震不仅揭示了地底的躁动,更暴露了体系上的松懈与不足。地震或许难以避免,但灾后的应变、预警与救援,却亟需真正的改革与提升。否则,下一次突如其来的震动,可能再次让整个社会陷入被动与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