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13岁寄宿女生扎拉凯丽娜的坠楼案,原本被视为一宗普通的意外事件,起初并未引起太大回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起命案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甚至逐渐演变成动摇安华政府信誉、撼动体制公信力的风暴。
案发一周后,一名自称扎拉亲属的人在脸书发文,声称死者生前在校园内饱受多重骚扰。自此,网络谣言如野火蔓延:有人指案件涉及沙巴政要、有人称死者被塞入洗衣机、甚至出现警方掩盖真相的阴谋论。8月1日媒体报道揭露,扎拉母亲因痛失独生女情绪崩溃,坚持不做解剖,只盼能尽快下葬。内政部长后来在国会确认,警方和当值医生曾说明解剖的重要性,但母亲拒绝配合。警方依法有权强制进行解剖,却选择尊重家属意愿,“法外开恩”,也因此埋下谣言滋生的空间。
令人讶异的是,即便帖子已明确标注“谣言”,仍获得数千次分享。试想,若食品标签写着“含毒品”,鲜有人敢食;但在网络世界,就算明言未经证实,内容依旧大肆传播。这究竟反映出民众的媒体素养问题,还是网络言论自由过度膨胀?
最终,谣言如病毒般扩散。扎拉之死被解读为“霸凌致死”,在沙巴罕见引发街头抗议,并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与七月底的“倒安华集会”相比,这股“为扎拉讨公道”的示威浪潮更令政府头痛——前者局限于首都,属一次性动员;后者则遍地开花,每场都有数千人参与。虽然主办方是非政府组织,但演讲台上站的却是国盟领袖,显然已被反对派借势骑劫。
如今,案件虽已重启调查并进入司法程序,死者母亲与律师也出面澄清,部分造谣者更已被提控,但谣言早已深植人心。许多网民先入为主,不论司法如何推进,仍坚信“高层黑手”操纵一切:母亲、律师、警方、政客甚至法院都被收买,而自己才是守护真相的少数。
说到底,扎拉案只是导火索,背后真正的问题是长期累积的民怨与对体制的不信任。一旦社会缺乏信赖感,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迅速点燃阴谋论。
这场局面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净选盟运动——许多参与者未必深谙诉求细节,却因对政府不满而走上街头。今天亦是如此:反霸凌固然是集会的诉求之一,但更深层的是政治动员和对体制失望。对安华政府而言,这是危险警讯。唯有以透明、公正的方式处理案件,正视民间舆论,才能逐步修复人民对体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