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曾经叱咤风云、获封“丹斯里”勋衔的商人,风光不再,最终却孤零零地在老人院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身边没有半个亲人陪伴。
这名年逾六旬的“丹斯里”,生前饱受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肝炎折磨。在入住老人院之前,他曾被遗弃在巴生河流域的一家医院数月之久,直至2017年,医院联络上马慕达福利协会(Persatuan Kebajikan Mahmudah Malaysia),才由该协会安排入住老人院安度余生。
前妻现身索证才揭真实身分
协会秘书莫哈末沙菲受访时透露,当初接收他时,并不知道他拥有“丹斯里”头衔,只是因为他久住医院无人“认领”,才将他接到老人院。直到他过世后,一名自称前妻的女子突然带着律师和保镖上门,要求领取死亡证明,这才揭开他的真实身分。
“那名女子态度强硬,甚至带着律师来威胁我们交出文件。”莫哈末沙菲说。
他相信,这名“丹斯里”早已在住院前把财产分配好,却依旧被家人弃之不顾。
家属惯例:人走才现身
莫哈末沙菲也透露,这并非孤例。2018年,他们曾收留过一名“拿督”级的老人,生前拥有不少财产,但同样被家人抛弃,直到死后才有人现身认领文件。
“通常家属都会等到院友离世,才突然出现索取死亡证明,目的无非是为了继承财产。”
曾经辉煌的落寞背影
据悉,该院不少院友都曾事业辉煌:有人是大学教授、讲师、高级公务员,甚至还有演艺界人士,但最后因为家庭矛盾、金钱纷争或旧恨纠葛,被至亲遗弃,最后孤独终老。
“他们在世时,我们几乎没见过家人探望,更别说关心院友的情况。”
院方面对的困境
马慕达福利协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接收超过300名老人,其中62人在中心离世。目前院内共有52名院友,涵盖各族群,其中20人为女性。
“很多人在被送来之前,已在医院被弃置数月,最长的甚至达250天,没人探望,最后才由福利局或医院转介到我们这里。”
不过,院方也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莫哈末沙菲指出,他们每月支出高达6万5000令吉,包括药物、纸尿片、员工薪资、水电与伙食,全靠社会捐助维持。
“我们平均一个月能收到超过50份申请,但碍于财力有限,只能同时照顾大约50人。”
这名“丹斯里”的落寞谢幕,不仅让人唏嘘,也映照出许多辉煌背后无人问津的孤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