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民华小“被追讨617万延长地契”的消息一出,震惊社会。这所华小属于“半津贴学校”,意味着政府只负担教师薪水,校舍维修、扩建与设备添购全由董事会自筹。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华小皆属此类模式。
当年在热心人士支持下,侨民华小争取到邻近地段兴建礼堂,既能供学生使用,也能透过出租举办喜宴或庆典“以地养校”。然而,这块登记在董事会名下的土地,如今被认定为“商业地”,续约竟需支付617万令吉。虽然州政府表态会协助,但若改列为“学校用途”,礼堂的经营灵活性恐将受限,例如举办酒席或其他活动时,可能须受教育部规管。
这一事件凸显半津贴制度的根本矛盾:华小为了生存必须依赖“礼堂模式”,却因此背上“商业用地”的高额负担;若改为教育用地,费用或可减轻,但收入来源却被堵死。华小的处境并非制度保障,而是仰赖一纸大臣签名,生存权悬于人治之下。
回顾过去,马华执政时期虽未能实现制度化拨款,但至少在2017年争取到“10+6”迁校建校批文,虽落实缓慢,却仍算留下具体成果。反观现今希盟与巫统联合执政,不仅同样未能推动制度化拨款,还爆出617万地契风波,迁校建校也不见系统性的批文,只有零散个案。更别提承认统考、师资不足等老问题,依旧停滞不前。
几十年来,承认统考与华教发展始终是大选前的政治承诺,却在选后沦为空谈。行动党当年抨击马华“不给”,如今却演变成“加码为难”。社会期待的并非临时豁免或政治红包,而是制度性保障。靠大臣一支笔,今天免、明天不免,换人之后又得重来,这才是最根本的不确定性。
若行动党要兑现对华社的承诺,至少应做到:
- 在不更换礼堂地契的前提下,免去侨民华小617万地契延长费。
- 批出十多张迁校建校批文。
- 系统性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 正式承认统考。
- 制度化拨款予华小。
- 确保华裔学生在升学、预科班与奖学金申请中不因种族而受限。
这些并非额外要求,而是行动党当年攻击马华时所高举的议题,如今却迟迟未能落实。
若继续依赖人治而非法治,红包而非法规,未来仍会不断重演“某某华小又被追讨数百万”的闹剧。行动党若只会把关注华教的声音斥为“马华政治化”,等同回避社会真正的诉求。事实证明,当年魏家祥捍卫华裔生进入大学预科班时,同样被指“政治化”,但结果政府只能退让,修改政策,也引发社会“谢谢马华”的舆论。
真正的考验不在于批评谁“政治化”,而在于能否兑现承诺。若连自己当年攻击对手时所举的旗帜都收不回来,行动党又拿什么面对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