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爱滋病理事会副主席努拉菲卡博士指出,卫生部数据显示,部分青少年在14岁时就已开始发生性行为,因此若等到大学阶段才进行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与爱滋病(AIDS)的教育,显然已为时过晚。
她在接受《每日新闻》专访时直言,过去毒品注射曾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如今情况已逐渐减少,但更多年轻人却对HIV或AIDS的传播方式缺乏认知,不清楚性交或其他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预防知识也相当有限。
Advertisement
她透露,学校普遍对外部机构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持保留态度,鲜少开放让理事会进校推动HIV认知项目。不过,也有部分学校主动邀请他们协助举办讲座与活动,这说明校方意识到学生中可能有人涉及性行为,并认同教育的迫切性。
针对社会如何消弭对感染群体的偏见,努拉菲卡博士解释,污名化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类,两者同样具伤害性。有些人因自我否定而陷入心理困境,而教育体系或职场环境中也可能存在恶意排斥,甚至故意营造有毒氛围,迫使感染者边缘化。
她强调,教育与提高认知固然关键,但并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为此,理事会特别推出匿名订购机制,让个人无需公开身份即可申请HIV自检试剂盒,借此打破偏见,减少因社会歧视而延误检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