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多数国家,国旗不仅是一面布,更是国家身份、尊严与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信念。因此,一旦发生与国旗相关的争议,往往会触及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不同国家的处理方式,折射出各自的政治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美国在1990年,联邦最高法院以5比4裁定焚烧国旗属于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论自由。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宪法学者约翰·维莱指出,这一判例的重点是维护表达权,而非鼓励焚旗——在美国,即便有人以焚旗方式抗议政府,法律仍予以容许。

Advertisement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加坡和日本。新加坡在2004年修订《国徽、国旗与国歌法》,明确侮辱国旗(包括焚烧、撕毁等)可处至少1000新元(约3300令吉)罚款,以法律手段维护象征尊严;日本《刑法》第92条则规定,若以侮辱外国为目的损毁、拆除或污损国旗,可被判处两年以下徒刑或罚款20万日圆(约7000令吉)。

法律可以规范行为,但“尊重”与“自由”之间的平衡,考验的却是社会的胸襟与智慧。维护国旗无疑是公民应尽的责任,但近来的几起国旗事件几乎全属无心之失,并无蓄意侮辱之意,理应获得理解与宽容。然而,这些原本可低调化解的小插曲,却屡屡被政治化,成为某些政客的种族议题舞台,演变成挑动族群情绪的工具。

以槟城威北甲抛峇底的“五金店倒挂国旗”事件为例,业者已第一时间承认疏忽并公开道歉,解释只是测试旗杆长度时的失误,发现后立即纠正。然而,这一画面被拍下上传社交媒体,迅速引发舆论争议。巫青团长阿克马拒绝接受解释,还一度号召民众前往店前“上课”,虽最终叫停,但政治炒作的意图已显而易见。

阿克马并非首次制造争议——从“KK Mart真主袜”到“马来人土地”言论,再到“三文治清真风波”,他多次将公共议题推向族群敏感的边缘,以煽动情绪博取政治资本。为何他一次次得逞?因为种族政治早已深植于我国政治结构。作为团结政府成员的巫统,本应对内部的种族主义言行严加约束,但长期以来,马来政治始终无法摆脱族群优先的叙事,习惯于描绘“他者”在侵蚀马来权益。讽刺的是,作为国内最大族群,却展现出最强烈的不安全感,对华社的敌意,更让华文教育与平等权益的发展长期受阻。

国旗争议之所以能迅速引爆舆论,并非因国旗本身,而是因为种族政治的火药桶早已就绪。政客只需点燃导火索,便能借“民族尊严”之名为个人政治升温。归根结底,这与爱国无关,与国旗无关,却与种族操弄息息相关。

上一则新闻母子不幸陈尸家中 凶手竟是至亲
下一侧新闻校园还能安全多久?扎拉悲剧敲响谁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