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全国大选后,在国家元首御准与协调下,由希盟、国阵、砂盟等组成的“团结政府”走马上任。至今执政未满三年,要下定论谁功谁过仍嫌过早。治国不是情绪题,而是长期工程;无论财政、产业、社会治理或对外关系,都需要时间与可验证的数据来评估成效。

就大局而言,这届政府在成立之初,确曾为疫情后纷乱的政治生态踩了刹车,也推动了一些项目落地;与此同时,政局竞争与民间质疑并存,理性的批评与情绪性的指控交织,这是事实。

Advertisement

近月推出的多项纾困与补贴安排——例如 SARA 基本援助、燃油补贴等——未必完全符合大众心中的“理想版”,但在执政周期尚短的情况下,社会或可给政策调整与执行留点时间与弹性。若自信自己握有“真材实料”,终究得靠制度化的绩效与结果说话,而不是口号。

换句话说,真正的能力不靠抢镜,靠时间检验。对一届新政府而言,眼下更重要的是把基本功练好:先补治理的“地基”——提升行政效率与财政韧性、建立清晰与连贯的政策路径、强化跨部门协同与问责;少一些“先宣布再补洞”的突击式做法,避免政策朝令夕改,给灰色地带与官僚寻租留下空间。

这同样适用于个别政治人物:若暂时尚未获得广泛认可,守住初衷、把分内事做好,让成绩自己开口,比急于“表演”更能累积信任。

至于公共讨论,我们常在网络上见到粗暴标签与人身攻击——“倒掉”“回乡”“卖×”之类——这类发泄改变不了政策方向,只会把原可理性辩论的场域,推向彼此撕裂的噪音战。一个成熟的治理生态,需要同样成熟的公民反馈:有意见,走制度化与可追踪的渠道提建议、提证据、提替代方案,而不是单靠情绪堆叠。

总之,让自称“会发光”的人与团队,用可量化的绩效来证明自己;若时间过去,成绩单仍不及格,下一次投票再“换灯泡”也不迟。

上一则新闻爸爸脑出血送医 儿子意外发现他与小三私密照
下一侧新闻知名美妆网红惊传离世 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