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名5岁男童因长期沉迷平板与手机游戏,在短短一年间视力急剧恶化,黑眼珠明显缩小、眼白比例异常增加,经医院确诊为高度近视并伴有散光与弱视倾向,医生直言恢复希望渺茫。
据陆媒报道,这名男童小明自疫情居家期间养成每天3至4小时紧盯萤幕的习惯,即便恢复正常生活后依旧未改善。半年后,母亲与幼稚园老师相继发现他双眼异常,带去检查时度数已飙升至600度。医生指出,发育期儿童若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子屏幕,不仅会造成不可逆的近视损伤,还会显著增加日后青光眼及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另一名个案是同龄男童军军。暑假结束后,他被父母带去就诊,起因是家人注意到他平视时一只眼睛黑眼珠变小,抬头看时甚至呈现“斗鸡眼”。检查发现,他的眼球肌肉因长期过度用眼而严重变形,形成固定性斜视,视力永久受损。
医生追溯原因发现,军军的父母本身是重度手机用户,经常沉迷游戏与短视频,缺乏陪伴。3、4岁时,军军还会自己玩玩具,但一次被安置在父亲身旁看游戏直播长达一小时后,他对屏幕产生浓厚兴趣。此后,他几乎随时能拿到父母手机,从观看到亲自玩游戏,再到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完全取代了玩具、户外活动与动画片,仅一年便导致视力和眼位严重损伤。
专家提醒,儿童的视觉系统尚未成熟,长时间屏幕刺激会引发眼睛干涩、疲劳,进一步演变为近视、散光甚至眼球结构变形。电子游戏虽具娱乐性,但单一感官刺激不利于智力与大脑多区域协作发育,长期还会影响学习与反应能力。
育儿与眼科专家一致建议,家长不应将电子产品当作“安抚工具”,应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屏幕时间,并为孩子制定明确的使用规范,限制时长与内容。每天安排足够的户外运动和集体活动,有助于促进视力与全身发育。同时,即便再忙,也应抽时间陪伴,例如睡前讲故事、倾听孩子在学校的趣事,以增强情感连结,降低孩子对屏幕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