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似乎对“食蚁兽模式”情有独钟。最新刊登在《演化》(Evolution)期刊的一项研究指出,自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哺乳动物至少在12个不同时期、彼此独立地演化出类似食蚁兽的形态。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一个颇具趣味的问题——人类未来会不会走上同样的演化道路?
据《卫报》报道,研究第一作者、德国波昂大学的托马斯·维达(Thomas Vida)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不知为何,生物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演化成食蚁兽。”这里的“食蚁兽”泛指所有以蚂蚁和白蚁为主要食物的哺乳动物——它们的亲缘关系可能相隔甚远,却都演化出细长可伸的舌头、退化的牙齿以及适于掘地的利爪等相似特征。
这种现象正是“趋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典型案例,即不同物种在面对相似生存挑战时,会独立发展出相似的形态与功能。这也延伸出科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演化是有规律、可预测的,还是完全依赖随机性?
演化生物学家西蒙·康韦·莫里斯(Simon Conway Morris)认为,趋同演化证明了生命演化的方向具有决定性和可预测性。理论上,只要环境压力持续存在,某些哺乳动物——甚至包括人类——未来或许也可能进化出黏性长舌等特征。
但另一位演化学巨擘史蒂芬·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则强调,陨石撞击等偶发事件往往会彻底改变演化轨迹。因此,即使类似的形态在历史上多次出现,也不能断定历史一定会重演。
研究团队在结论中指出,人类极可能不会真的演化成食蚁兽,但我们或许能借鉴它们的“永续生存哲学”——从不一次吃光整个蚁巢,确保蚁群有机会重建,从而维持长期的食物来源与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