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近日因一宗涉及“鸡骨头”的事件引发舆论热潮。有人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对待一名流浪者,并将过程公开于网络,尽管传闻指双方早有协商,但此举依旧在公众间激起强烈反应。表面上,这似乎是个人道德的缺失,实则折射出教育体系在公民意识与伦理培养上的深层问题——当教育过度追求功利目标,便容易让人忽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没有人生来是坏人,但如果教育在塑造价值观的环节失守,社会也会随之崩塌。当前的大马教育体系依旧以学术成绩和职业技能为核心,重分数、重考试,却轻视公民教育的真正内涵——让学生理解权利与义务、尊重他人尊严、承担社会责任。讽刺的是,即便如此倾斜资源于学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学术成果依旧平平,这不仅暴露学术导向的局限,更反映了人格塑造的不足。真正有效的公民教育,应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中学会同理、尊重与守法,而非只停留在课本与考题上。
事件的发生,揭示了部分人在道德判断上的盲区,也反映了教育未能在关键时刻引导人坚守底线。公民教育的精髓,是让人明白个人行为关乎公共利益与社会和谐。尽管马来西亚课程中设有公民与道德教育,却常流于形式,缺乏与现实结合的深度探讨。反观新加坡等国,透过情境教学与社区参与,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会责任与尊重的价值。相比之下,大马虽强调多元文化与语言能力,但在培养伦理意识与社会担当方面,显然还需补课。
社交媒体的盛行,更放大了这种道德滑坡的后果。为了博取“流量”,有人不惜将不当行为当作吸睛手段,无视基本伦理。这提醒我们,教育不仅要教知识,还必须引导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辨析媒体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免得被短期利益蒙蔽,最终伤害他人。
要扭转现状,改革刻不容缓。公民教育应被深度融入日常课堂,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切实体验尊重与责任的重要性。学校也应与社区紧密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公益,培养关怀弱势的能力。同时,教师培训必须同步提升,确保教育者本身具备高水平的公民素养与道德意识。
“鸡骨头”事件只是敲响了第一记警钟——教育的使命不应止于学术成就,更应塑造具同理心、懂责任、守底线的公民。唯有系统性地强化公民与伦理教育,社会才有可能避免类似事件重演,走向更加包容与温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