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每天能顺利排便就代表肠胃健康,然而,真实情况可能远比想象中复杂——即便表面无恙,体内却可能早已暗藏病变。新闻从业员黄治振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警示。
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短短一周内从轻微腹泻到切除整段大肠的经历。最初,他只是出现腹泻症状,以为不过是小病。连续服药数日后仍无起色,他于5月3日入院接受检查。然而各种检验,包括血液和粪便检测,并未发现病毒或细菌,甚至各项指标还显示逐步恢复。他在医院住了四天,回家休养三天,腹泻却依旧没止。
事态进一步发展是在他前往另一家医院时。尽管验血结果显示改善,医生仍安排他进行肠镜检查。5月10日,他出现第一次血便,肠镜检查证实他罹患的是一种慢性、无法根治的自体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医生指出,这种疾病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早已潜伏在体内,只是一直没有明显症状,导致黄治振误以为自己很健康。他回忆,自己一直都有规律排便,饮食作息也相当注意,从未察觉异常。直到病情急转直下,他才惊觉问题严重。
他接受治疗期间,曾以为病情已趋稳定,医生甚至在5月17日早上告诉他,情况良好可能隔日可出院。然而当晚,剧烈腹痛再度袭来,紧随而来的,是大量鲜血伴随排泄出现。他在短短三个小时内连续四次大出血,情况危急。
急诊肠镜检查时,他全程清醒,看着屏幕中自己的肠道不断渗血,护士忙着更换血湿的垫子,医生当场决定紧急输血,并宣布需立刻进行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
医生坦言,虽然部分肠道尚可保留,但为避免复发及并发症,只能全数切除。就这样,在5小时的手术后,黄治振的大肠被完全摘除,自此成为“无大肠的人”。
术后恢复过程极其艰难,他甚至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坐起、站立、行走和控制呼吸。一切从零开始。他还需携带造口袋来代替排便功能,饮食和日常活动都受到严格限制。
造口袋带来的不便让他必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暂停运动,取而代之的是尽量步行保持体能。他曾沮丧地向朋友吐槽,自己过去一年苦练健身才稍见成效,如今短短几周便全数归零。
他不解,自己平时健康饮食、勤于锻炼,为何仍会患上这种病。医生解释,这类病患在族群分布上以印裔比例最高,其次为马来人和华人,他只是极少数“不幸中标”的华人之一。他苦笑道:“原来我是那个特例。”
一位朋友的鼓励让他逐渐释怀:“你一年前开始健身其实是救了你现在的身体。如果你当时没练身体,可能根本撑不过这场手术。”这句话给了他极大安慰,也让他明白,人生的每一步都有其意义。
如今的黄治振,虽生活模式已完全改变,但他努力接受这个“新生”的自己,继续前行。他的经历提醒大众:健康不能只看表面,肠胃疾病有时潜伏极深,任何持续异常都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