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政府于7月31日公布的《第13大马计划》中,提出雇员公积金局(EPF)未来可能推行“养老金月领制”的新方案,意图为退休人士提供稳定收入保障。此建议一出,旋即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遭到大批民众与朝野议员反对。对此,财经界指出,若政府欲推行新制度,必须引入更具弹性与选择权的机制,避免激起民怨。
对此,亚企理财中心税务与财务咨询总监拿督蔡兆源表示,改革公积金发放制度确有必要,但绝不能采取“一刀切”式推行。他建议,新制度应参考现有24万令吉的基本储蓄门槛作为分界点,并以“混合制”方式实施,让不同储蓄水平的会员享有不同程度的提款自由。
“若会员累积储蓄超过24万令吉,那就应允许他们提取超出部分,做为个人选择的资金来源;至于未达门槛的群体,则可部分提款,其余部分以月领方式发放,作为基本生活保障。”他说。
蔡兆源指出,24万令吉看似庞大,但平均分摊至20年退休期,每月仅有1000令吉,“这种数额基本上只够糊口,根本无法应付变动的医疗或生活开销。”他强调,退休金本就应以“长期抗战”为目标规划,而非一时之快地一次领清。
尽管许多国人偏好一次性领取养老金,用于购房、创业、还债、旅游甚至协助子女升学,但蔡兆源提醒,数据显示有超过七成的退休人士在3至5年内就将全部公积金花光,继而需依赖政府援助维生。
“问题不在于一次领钱本身,而在于多数人缺乏财务规划能力。”他说,“‘我的钱我做主’听起来合理,但若这笔原用于20年的储蓄在短短数年耗尽,那未来生活将成重大问题。”
他也提到,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开放EPF提款,让民众短期内缓解经济压力,却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公众对公积金的基本认知。“人们开始觉得公积金像是自己的银行存款,可随时提取,而忘了它原是为退休生活所设。”
与此同时,他也强调,EPF其实是一项稳健的长期投资工具。过去10年,该基金的年派息率平均介于5%至6%,远高于许多市面投资选项,加上其资本保障机制,能为会员提供更安全的财富增长通道。
“就算你倾向一次性提款,也不需要在退休一刻就全数领出,毕竟在需要时,还是可以自由提款。”他说。
蔡兆源也提醒,作为一个民主社会,人民当然有表达立场的权利,但政治人物也应担起教育群众的责任,引导大家从长远利益出发思考问题,而非仅从情绪出发反对政策。
他最后补充,政府已明确保证现有会员的提款自由不会受到新方案影响。“目前的提取权利仍然有效,大家可继续选择一次性领取或按月领取,不必过于恐慌。”他说。政策若能以选择性、分层化方式推行,既能保障全民退休安稳,也能减少社会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