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居住在吉隆坡或其他大城市的马来西亚人而言,若要勉强维持基本生活水准,每月至少需要3000令吉的收入。然而,目前设定的1700令吉最低薪金标准,实际上更贴近外籍非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对本地人来说远远不够。
马来西亚科技大学经济学专家峇祖亚指出,制定全国统一最低薪金并非合理做法,因各地区生活成本落差巨大,特别是城市与乡区之间。他强调:“城市居民得负担高昂租金、交通费、水电及膳食等支出,而这些压力对本地员工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相较之下,许多外籍劳工为了节省开支,通常选择与十数人挤在狭小空间生活,每月只保留极少数生活费,其余尽量汇回原籍国。因此,对他们而言,1700令吉的月薪尚能勉强维持生计。
峇祖亚受访时表示,虽然政府已落实新制,但旅游业、种植业与农业领域等行业,仍有雇主未依规定支付最低工资,令大量本地员工收入停滞不前。“他们承担繁重工作,却拿不到应有报酬,这种不对等的薪酬制度,正成为社会压力的来源之一。”
不过,他也提醒,若政府贸然大幅调高最低薪金,势必冲击中小型企业的营运成本,甚至引发小商家倒闭潮。“关键不是强行提高底薪,而是提供更多技能培训与发展管道,让人民转型至更高收入的岗位。”
另一位专家,博特拉大学人类生态学院院长莫哈末法兹里则指出,根据《合理基本生活开支系统》(BELRI)评估,在城市地区生活的打工族,月收入应介于2300至5000令吉之间,才足以应付基本支出。
他补充:“若你住在吉隆坡,即使单身,每月最起码也得准备2200令吉才能应付房租、交通与饮食等开销,这还没包括医疗、储蓄或紧急支出。”
莫哈末法兹里呼吁政府重新评估当前的最低薪金政策。“最低薪金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所需,而不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否则,人民就只能靠额外打工、经营副业或投机投资,来维持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