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兼财政部长安华日前在国会下议院提呈了《第十三大马计划》,勾勒我国未来五年的国家发展蓝图。表面上,它是一份政策文件,实质上却关乎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家怎么走、政策怎么落地,决定着人民能否安稳度日、老有所依。
这份计划确立了国家发展目标、策略方向和资源分配原则,被视为联邦与州政府、公共与私人领域协同运作的重要指南。它不仅是政府施政的总框架,也折射出执政者的治国理念和对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
这份以“重新设定国家方向”为主题的规划,围绕“昌明经济”概念展开,聚焦三个关键支柱:拉高国家发展的上限、筑牢社会保障的底线,以及加强政府的治理效率。在众多议题中,引发最多讨论的,莫过于有关雇员公积金制度的重大改革建议。
根据政府的构想,未来的公积金存款将被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供会员在退休时一次性提取,另一部分则转换为按月发放的养老金,以此延长资金的使用年限,防止退休后陷入“存款花光、生活陷困”的局面。这项政策出发点看似为了保障老年生活,但其执行方式却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
许多民众担忧,这是否意味着政府将限制人民支配自己储蓄的自由?若公积金每月发放金额过低,是否只会制造“分期贫困”?更何况,若个人在养老金尚未发放完毕前离世,剩余资金将如何处置?政府是否具备明确的机制来保障每一个人的权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公积金会员账户余额低于1万令吉。将这笔钱分十年发放,粗略计算,每月仅能领取约111令吉。这样的金额,在今天的物价水平下,甚至不足以支付基本生活开销。政府若不能正视这一现实,即使制度再完善,也难以真正解决退休贫困的问题。
除了公积金改革,政府也在《第十三大马计划》中提及重新检讨6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考虑延长至65岁。这项建议虽有其合理性——以应对人口老化与提高劳动力参与率——但也引发一连串后续问题。例如,劳动力市场是否已准备好吸纳更多年长员工?年轻人晋升与就业空间是否会受到压缩?企业是否愿意留用年长员工,还是更倾向聘用低薪新鲜人?
如果在延迟退休的同时,又限制人们灵活使用公积金,那些既无法退休、又无法自由提领退休金的国人,将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这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是社会公平与代际正义的问题。
在朝野之间,围绕公积金改革的争议持续发酵。有议员批评政府试图在提高税负之外,再动用人民的退休储蓄来缓解财务压力。也有人坚决主张,公积金是个人资产,政府无权干涉,更不能剥夺一次性提领的自由选择。此类声音代表了社会对制度透明度与个人权利的高度敏感。
值得参考的是邻国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CPF)虽同样设有养老金机制,但提供多种提款与发放选项,确保会员在保障终身退休金的同时,仍享有自主权。而在我国,目前有关新制度的条文尚未公开,包括是否强制参与、发放金额如何设定、是否设有最低保障门槛等,至今仍属未知。
改革若要赢得民心,不只是提出方向,更关键的是执行细节与配套机制。在国家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保障与自由,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与诚意。
《第十三大马计划》仍处于初步阶段,许多政策尚未细化,实施机制也有待厘清。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涉及人民财产与生活保障的改革,都必须经得起社会各界的检验与讨论,不能在缺乏共识的状态下仓促推行。
毕竟,人民奋斗一生,所期盼的并不是奢华安逸的晚年,而是一份踏实可靠的生活保障。哪怕简单,但必须安心。当晚年只剩每月数十令吉入账,连一碗番薯粥都难以维持,这样的“保障”,是否真能令人信服?答案,人民自有判断。